领导干部咋就不能“亲自”
前些日子,在地方采访完某基层领导干部,与其一同乘坐电梯时,站在电梯按钮旁的领导顺手按了楼层,这时,陪同的工作人员脱口而出:“哎呀,让领导您亲自按电梯了。”这位领导回应:“按个电梯,还什么亲自?”
确实,顺手按电梯而已,何来亲自一说呢?好在这位领导干部也听出了“亲自”一词的突兀。然而,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却对此不那么“敏感”,很受用这“亲自”。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、“三严三实”专题教育的洗礼,再到当下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的淬炼,领导干部的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,但改得彻底与否,从“亲自”一词的使用上,或可窥斑见豹。现在,不少领导干部仍时常将“亲自”挂在嘴边:“亲自下去调研”“亲自与干部谈心”……在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中,甚至还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:“某领导以普通党员身份亲自参与所在党支部活动”。
“亲自”一词本身,其实并无太多情感色彩,但用来修饰领导干部某些言行时,便让人觉得不那么妥当。究其原因,这种反差乃是群众的期许与干部的作为之间的差距所致。如交党费、参与支部活动等,本是一名党员的基本义务,作为领导干部更应主动带头,但有的领导干部将此视为无关紧要的小事,偶尔为之,便成了“亲自”。还有的领导干部觉得自己权力在握,高高在上,对下属和群众常常是一派“官老爷”架势,做点分内之事,便觉劳苦功高,“亲自”也就成了突出其“贡献”的习惯性修饰。但是,作为领导干部,不要忘了,党和人民赋予领导干部权力,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党的宗旨,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用好这份权力是群众的期许所向,更是领导干部的责任所在,本末不可倒置。
倒是党的老一辈革命家,习惯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,论贡献,他们劳苦功高,但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,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,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。延安时期,两则故事令人回味:一天,几名党员在大路上散步聊天,发现前面有人低着头拾粪,他们没在意,继续高谈阔论,走近一看,不是别人,正是朱德司令,他低着头拾粪,之后又把粪撒到菜园子里去;同样,有人在一天傍晚看到林伯渠裤脚高高地挽起,戴着一顶破草帽,背着一捆马草,沿着延河岸边往回走,原来,林伯渠刚刚下地干完活,背着一捆马草正往回走。
在这些革命前辈心里,不会有“亲自”二字。推而广之,也正是不搞特殊化,与群众水乳交融,骨肉相连,我们党才能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,带领人民夺得一个又一个胜利。特别是,在革命即将成功之时,针对党内滋生以功臣自居的骄傲情绪,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警告,提出了两个“务必”,并定下“不做寿”“不送礼”“少敬酒”“少拍掌”等六条规定。正是源于类似的清醒认识和优良作风,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保有先进性,带领群众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境界。
今天,形势越发展、情况越复杂,领导干部更需戒骄戒躁,时时处处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不忘初心,继续前进,多一些勤恳踏实,少一些居功自傲,尽到分内之责,作出应有贡献,守住为官底线。同样,领导干部的身边人,不妨少一些类似“亲自”的恭维,多一分真挚的提醒,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证明自己,也避免让领导干部在甜言蜜语中迷失自我。